快捷导航
 
表情符号emoji捕捉时代情绪语言
VIEW CONTENTS
菲友社区 首页 本土新闻 查看内容

表情符号emoji捕捉时代情绪语言

2022-1-14 05:00| 发布者: 歆雨&倾尘| 查看: 524 |原作者: 歆雨&倾尘|来自: https://www.zaobao.com/lifestyle/feature/story20220114-1232804
摘要: 疫情下人们无法见面,社交短讯中跳动着五颜六色的表情符号,拉近对话间的距离。

疫情下人们无法见面,社交短讯中跳动着五颜六色的表情符号,拉近对话间的距离。

《牛津词典》甚至于2015年将“笑哭”评为年度词汇,因为“它捕捉时代气质、情绪以及关注点”,也标志着表情符被视为一种“沟通语言”。

受访者提供图片

200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发表作品《地书》,收集世界各地的符号写成“小说”,描写一个白领一天的生活。通篇没有一个字,但人人能看懂,读罢恍然大悟。徐冰的年代,表情符才刚出现,他先锋式地预言符号作为沟通文本的可能性。

如今社交简讯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五颜六色的表情符号(emoji),动态可爱的表情包。疫情下无法见面,表情包使用更加频繁,用来表达关怀,拉近对话间的距离。身处表情符号下的社交时代,人们希望通过表情包传递怎样的情感?其背后是怎样的设计逻辑?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,表情包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

现代人的快餐式表达

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子玲认为,我们生活在一个求快的时代,表情包出现因为每天有很多事要处理,在沟通上提供便利。“像快餐文化,人们需要一种可以快速打包信息,方便发送的工具。”从语言学上看,无论发送或接收信息,图片表达要比文字来得容易。“如果要把一种情绪描述清楚,发信息的人要花更多时间思考,注意遣词造句,还不一定比表情包贴切。”

杨淑媜(21岁,学生)喜欢用表情包,觉得设计可爱,能为聊天增加乐趣。“还有些害羞不知如何表达的话,比如对人的关心,用文字写出来显得好正式,发表情包对方就懂你的心意了,不必讲太多。”

许家铭(29岁,公务员)留意到,疫情期间因为无法见面,大部分时间都在抱着手机传简讯。须要回复的信息量大时,用表情符很方便,常用的是笑脸、Ok和点赞。

加拿大语言学家马塞尔·达内斯(Marcel Danesi)在《占领世界的表情包》一书中提到,使用表情符和缩略词(abbreviation)一样,都符合“节省按键原则”,即通过减少打字频率,形成精简快速的表达。表情符替代文字,说明人们的沟通已经达到简写和缩略短语的极限。在日常沟通中,完整的信息包括语言、表情、手势,发信息时只剩下文字,表情包的出现可以填补空缺,让线上交流生动愉快。表情包的作用不在符号本身,而是背后要表达的情感。

表情包的设计逻辑

从设计角度,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表情包的功能。“红龟粿女孩”(Ang Ku Kueh Girl)王士佳从2015年开始做表情包,在WhatAapp等平台传播度颇高。她把表情包分为两类,日常沟通用语如“hello”“谢谢”、爱心手势,用来调节对话节奏,有些作为开场白,有些作为结束语。另一类是特定场景如生日快乐、节日祝词等,疫情之下也设计一系列贴图提醒大家戴好口罩,减少外出。

王士佳说:“表情包设计不只要造型可爱,更要考虑到实用性,符合日常表达习惯才能在沟通时发挥作用。”为此她时常留意和朋友的对话,看有哪些情绪或短语适合做表情。也会观察生活中大家讲话的真实语气,如母亲节的贴图称“妈妈”为“妈麻”,撒娇中带着可爱。“做么酱bad的”,生动幽默带出口语表达的特点。

王士佳认为,表情包是一种沟通工具,委婉地表达,减少沟通摩擦。“从文字看不出语气,加一个笑脸,杀伤力就没那么大,也让对话氛围更愉快。”表示抱歉如果事态没很严重,可以用“paiseh”代替严肃地说“不好意思”;暗示对方想要一起做件事,一句“Bojio”诙谐幽默。“红龟粿女孩”的Singlish表情包一直很受欢迎,像Tok Gong、Shiok、Jialat等本土化的表达有趣实用,拉近谈话距离。

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

随着表情包的普及,不同年龄层也有自己的使用习惯。杨淑媜说,年轻人喜欢幽默可爱的设计,如漫画少女、萌娃贴图,也有自制表情图用照片配上文字。比较超前的技术如LINE已经推出语音贴图,发送时会自动播放音效;还有3D弹出式的贴图,占满全屏。

吴丁发(61岁,社区服务机构经理)平时有使用emoji的习惯,尤其是发布活动公告类的群组消息。他认为表情符有装饰作用,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阅读兴趣。“就像一种标点符号,起到分割、停顿的效果,读整段信息不会太辛苦。”相比之下他很少使用动态贴图。“因为很多都是年轻人设计的,有些太可爱不符合我们的年龄。”

观察周边乐龄的使用习惯,他发现很多人还是更喜欢转发图片或视频。“逢年过节收到设计美美的图片转给朋友家人,已经足够表达心意。”他翻阅聊天记录,另一有趣的观察是,似乎受英文教育的群体对于emoji的接纳使用程度更高,华文群体还是习惯文字表达。“可能早期习惯写信表达,来到发短信还是延续传统的书写方式。”

王言辉(37岁,教师)认为,表情包的设计是一种拟人化的呈现,因为注入性格,使用者会不自觉地有带入感。“所以发送贴图前会仔细挑选,找到一款符合当下心情、动作、语气的设计,来代表自己发声。”

职场表情符使用调查

表情符号在职场的应用,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。上个月网络调研机构Milieu Insight发布一项问卷调查,在新加坡、越南、菲律宾等等六个国家地各取1000人样本,了解职场使用emoji的习惯。各国的调查结果趋同性强,说明在表情符使用上,人们有某种不言而喻、普遍的共识存在。

单从本地数据来看,八成参与者表示有在工作时使用emoji的习惯,认为能够帮助提升职场沟通力。发送对象普遍是和自己比较熟的同事,大部分用在Teams一类的聊天工具中,三成会在电邮中使用。依据投票率高低,借表情符想要表达的情感分别是亲切感、开心、支持、幽默和关心。最常见的五大功能是用来表示对同事的感谢、支持、恭喜或庆祝,展现幽默活跃气氛,表示收到任务或要发布通知。

对于不常使用emoji沟通者,给出的原因是:担心显得不专业,认为文字表达比表情符更有效,和对方的关系没有亲近到可以使用表情符,不习惯用发信息的方式沟通。

王丽音(50岁,运营经理)说,自己是被动使用者,正式的对话中慎用或不用,在和同事的日常对话中,会观察对方的使用习惯,如果工作群中大家都在用,说明已经有了共识,就可以放心使用。来到逢年过节开心轻松的场合,可以发表情包给同事或工作伙伴问候一下。

表情符正反面

表情符的普遍使用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?对此李子玲教授认为,“如果是为了节省时间,显然是一种快捷的表达。但从文字修养上看,一旦我们在表达上走捷径,没有努力尝试组织自己的语言,少用自然就会退步,这会是留给这个时代的选择。”

表情包的应用一方面存在产生歧义的问题,例如“眼泪汪汪”的表情,有人理解为感动,有人解读为伤心。在跨文化沟通中,更容易产生误读,如竖起大拇指普遍认为是点赞,但在中东、西非、俄罗斯等地是具有攻击性的符号。

另一方面,也有预测随着符号表达成为具有广泛认知的“世界性语言”,再借助通讯科技的发展,也许会催生出一种混合了符号和书写系统的通用视觉语言,以此改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方式。又或者在“元宇宙”发展的时代,表情符号会以一种崭新的形式登台亮相。

表情包发展

●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们讨论,键盘上哪个字符最有趣?法尔曼(Scott Fahlman)教授提出了 :-) 和 :-( 获得一致认同,世界上第一对表情符诞生。

●1986年颜文字(^_^)在日本诞生,不仅使用符号,还加入片假名、数字、希腊文等让表情生动可爱。即使在动态表情包流行的当下,还有很多日本人喜欢用颜文字。

●1999年日本电信公司职员栗田穰崇从漫画、汉字、街道标志等获取灵感,设计一套176个表情符号,开启用图像传简讯的趋势。栗田穰崇也因此被称为“emoji之父”,初代表情包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。

●2007年iPhone为打入日本市场,尝试加入当地人爱用的emoji。同年,谷歌向非营利组织Unicode(统一码联盟,旨在全球范围内将电脑字符代码标准化,方便国际间交流)发出提议,希望将emoji标准化。后来随着苹果在iOS 5系统中正式加入emoji,表情符成为手机自带的输入法,加速了使用频率,在全球范围内流行。

●2011年通信应用LINE面世,推出可爱动态图Line Friends包括布朗熊、可妮兔、馒头人等,开启表情包IP商业化的范例。随后通过与品牌合作扩展到服装、化妆品,开设纪念品店、主题乐园,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。

●2014年,表情包词典Emojipedia创办人Jeremy Burge将7月17日定为“世界表情包日”,因为iPhone的emoji输入法显示“日历”的时间是在这一天。

●2015年,“笑哭”被《牛津词典》评为年度词汇,因为“它捕捉时代气质、情绪以及关注点”,也标志着表情符被官宣为一种“沟通语言”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独家文章
Copyright   ©2015-2021    ©